中班班級方案
方案制定的目標為各級員工指明了組織開展方向,可以使人們的行動對準既定目標。什么才算好的中班班級方案?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中班班級方案,供大家參考。
中班班級方案篇1
教學目標:
1、嘗試用排序的方法裝扮圣誕襪,運用不同的材料進行表現;
2、體驗圣誕節的快樂氣氛
教學準備:
圣誕襪紙樣人手一份、棉花、赤豆、黃豆、橡皮泥(紅、黃、綠)、雪花片(各種顏色)、盒子、雙面膠、記號筆、銀筆、糖果、范例
教學過程:
一.導入主題
1.再過幾天是什么節日啊?你們喜歡過圣誕節嗎?為什么?
2.圣誕節的時候,圣誕老爺爺會來給小朋友送圣誕禮物,你們開心嗎?
3.你們猜猜圣誕老爺爺送給我們的禮物是放在哪里的?
4.看看這樣的圣誕襪能放禮物嗎?怎么辦?
二.觀察比較,引導發現
1.材料:看看是誰把圣誕襪打扮得這么漂亮啊?
2.花紋:黑筆寶寶畫了什么花紋啊?
銀筆寶寶幫圣誕襪裝上了閃閃發亮的銀光燈
小朋友還能想出什么花紋?
3.顏色:橡皮泥的顏色是怎么排隊的?豆豆的顏色是怎么排隊的?
4.邊觀察,邊演示
1)撕去襪統上的雙面膠,粘上棉花(小塊粘)
2)用黑筆寶寶畫上襪統下的花紋、周圍的花紋、中心花紋
3)用銀筆寶寶點綴,畫上閃閃發亮的銀光燈
4)用顏色排隊的方法粘上橡皮泥
5)用顏色排隊的方法在橡皮泥上粘上雪花片和豆豆
6)撕去襪子后面的雙面膠
7)找到另一半的朋友粘起來
三.創作表現
1.小朋友想不想做一個漂亮的圣誕襪?
2.教師重點指導
1)粘棉花時,要一小塊一小塊粘
2)畫花紋時,要畫得大些,鼓勵幼兒創造想象不同的花紋
3)先畫花紋再裝扮
4)顏色和材料的運用要用排序的方法
3.你們只有圣誕襪的一面,里面不能放禮物,怎么辦?
四.展示交流
幼兒帶著自己做的一面圣誕襪去找好朋友
“圣誕老爺爺”給小朋友送禮物,體驗制作圣誕襪的快樂
中班班級方案篇2
活動目的:
1、初步了解婦女節是媽媽、奶奶、外婆的節日,體驗與奶奶、外婆一起過節的快樂。
2、增進家園之間的了解,體驗親子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1、事先設計活動方案
2、設計并發放邀請函
3、物質準備:背景音樂、水果若干、紙巾、蓋頭、手工制作小紅花、綿羊油。
活動方案:
一、活動主要安排:
1、時間:定于3月8日上午。
2、場地安排:中三班教室
3、活動組織:班主任
二、具體內容和流程:
(一)親子互動。音樂《給爺爺奶奶敲敲背捶捶腿》
目的:體驗濃濃親情。
準備:歌曲音樂
過程:教師播放歌曲音樂,幼兒邊唱邊為奶奶或外婆敲背捶腿,感受愛奶奶外婆的濃濃情意。
(二)才藝展示
目的:
1、知道三月八日是婦女節,在展示律動操的過程中表達對奶奶外婆對自己的關愛之情。
2、樂意展示自己的本領,使平時辛苦操勞的奶奶外婆看到寶寶在幼兒園本領越來越大。
準備:律動音樂。
過程:
1、幼兒根據律動操播放的順序展示。
2、古詩律動操邀請奶奶外婆一起跳,感受我園古詩詞獨有的魅力。
(三)游戲:找奶奶或外婆
目的:
1、體驗與奶奶或外婆一起游戲的快樂。
2、在游戲中感受奶奶和外婆平時關愛我們的情感。
準備:大人蓋蓋頭3~4個,綿羊油。
過程:
1、教師講解游戲玩法:奶奶或外婆稍作打扮,蓋上蓋頭,站立一排,由幼兒來猜,哪一位是自己的奶奶或外婆,與奶奶或外婆拉手后,打開蓋頭,看看猜對了沒有。
2、親子游戲:分三批進行。
3、給奶奶或外婆涂綿羊油。
(四)甜到心里
目的:
1、樂意動手為奶奶或外婆剝龍眼,喂給奶奶或外婆吃。
2、鍛煉剝龍眼的能力,進一步鞏固良好衛生習慣。
準備:龍眼人手1~2粒、紙巾若干。幼兒事先洗手。
過程:
1、幼兒洗手。
2、幼兒剝龍眼喂奶奶或外婆。
3、幼兒處理剝下的果殼,用紙巾擦手。
(五)把甜蜜帶回家
目的:
1、鼓勵幼兒大膽表現。
2、體驗和奶奶外婆過節的快樂。
準備:背景音樂、摸箱、小紅花。
過程:將手工制作的小紅花從摸箱中取出,送給來參加節日活動的`奶奶或外婆,并送上祝福節日快樂的話。
結束:播放音樂《感恩的心》,讓幼兒在送禮物的歡快氣氛中,自然結束活動。
中班班級方案篇3
設計意圖:
“搶椅子”游戲頗受大人和孩子歡迎。在“我們都是好朋友”這個活動中,我將這個游戲作了一些調整,適度地處理好了以下三方面的關系:
一、創新和繼承的關系
調整后的游戲既保留了“搶”這一競爭的形式,又避免了游戲者被“淘汰”的遺憾,使全體幼兒自始至終都能饒有興味地參與活動,游戲的目的更明確,方法和手段靈活多變。
二、豐富性和單一性的關系
調整后的游戲,其教育功能得到了拓展。過去的聽信號搶椅子,重點在于發展幼兒動作的靈敏性,而現在的著眼點是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各方面的發展,不僅鍛煉幼兒反應的靈敏性,還培養幼兒的感知能力和團隊精神。
三、整體和個體的關系
調整后的游戲在人多椅子少的情況下,教師引導幼兒想方設法采用擠一擠的方法,使大家都有位子坐,最后在十分擁擠、幼兒不可能全部坐下的情況下,鼓勵幼兒進一步開動腦筋,解決問題。孩子們在教師的引導下終于想出了妙計,人人前胸貼后背,坐成密集的一路縱隊。在這過程中,孩子們又想辦法克服了坐不穩的困難。因此,調整后的游戲不僅使幼兒發展了動作靈敏性,體驗到了成功,也品嘗到了與同伴共同游戲的樂趣。
另外,調整后的游戲突出一物多用,促使師幼共同開動腦筋,設想出令人驚嘆的疊坐方法。減少了搬運和布置器材的時間,提高了活動的密度。
目標:
1.通過多種形式的聽信號搶位子游戲,提高身體動作的靈敏性以及速度和力量。
2.想辦法克服人多位子少的困難,發展團結、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準備:
與幼兒人數相等的椅子,在場地上畫一條線。
過程:
一、游戲:搶位子
1.幼兒面對椅子在線上站成一列橫隊,當聽到哨聲和看到教師做交換位子的手勢時,幼兒快速奔跑至相距4米遠的椅子上坐下,比一比誰的反應快。當再次聽到語言提示和看到交換位子的手勢時,幼兒快速從椅子上站起來,跑回相距4米遠的線上,還原成一列橫隊。
2.教師反復使用語言提示和交換位子的手勢這兩種信號,幼兒根據信號交換位子。
指導要點:逐步加快信號的交替速度,使幼兒對兩種信號的反應時間更短,奔跑速度更快(重復數次)。
3.用聽覺來分辨有效信號和無效信號。
指導要點:告知幼兒拍掌三次為交換位子的有效信號。
(1)教師使用語言指令,用夸張的聲音來迷惑幼兒,例如“123”“預備跑”“開始”等無效口令。
(2)教師用不確定的擊掌次數來迷惑幼兒,如用拍一下手、拍多下手、拍兩下后突然停止等方式來提高幼兒的注意力和聽辨力,增強游戲的趣味性。
4.用視覺來分辨有效信號和無效信號。
指導要點:提示幼兒以教師伸出三個手指為交換位子的有效信號。
(1)教師用一只手快速交替出現手指的方法來迷惑幼兒,提高幼兒的注意力。
(2)教師用兩只手共同快速出現三個手指的方法作為交換位子的有效信號。
5.用多種感官有效辨別各種信號。
指導要點:鼓勵幼兒用眼看、耳朵聽,并迅速反應。
(1)教師發出口令、擊掌一至兩次、伸出兩個手指等無效信號,有效信號仍是三,即當教師伸三個手指或擊掌三次、喊“3”的數字時,幼兒必須快速反應奔跑至另一處坐下或排隊。
(2)教師綜合運用其他各種交換位子信號。例如教師報出“5-2”“1+2”“1+1+1”“4—1”等算式,只要答案是3,幼兒必須馬上交換位子。如果是“2+2”或“4-3”等答案不為3的算式,則幼兒不能交換位子。
二、游戲:我們都是好朋友
1.每次換位后,適當減少椅子一至兩張,鼓勵幼兒相互照顧,啟發幼兒想辦法,以便全體幼兒都能坐下來。
師:現在我拿掉兩張椅子,這次搶位子有一個要求,大家不僅要自己搶到位子坐下來,還要想辦法幫助沒有搶到位子的小朋友坐下來,不能讓一個小朋友站著,否則算全體失敗。(幼兒嘗試。)
師:你們是怎么幫助沒有位子的小朋友坐下來的
師:原來大家可以擠擠坐。這個方法真好。下面我要繼續拿掉椅子,一直到你們擠不下去為止。
(教師繼續減少椅子,直到孩子們并排靠攏無法坐下。)
師:現在還可擠下嗎實在是坐不下了,怎么辦呢有沒有辦法把這幾張椅子排得長一點這樣是不是就可以坐下更多的人了(幼兒嘗試把椅子排得稀一些,使大家都能坐下來。)
師:這樣每個人占有椅子的位置都少了,所以就坐得下了。
2.嘗試三個幼兒坐一張椅子。
師:如果三個小朋友只有一張椅子,用什么辦法讓大家都坐下來(三個人分三邊一起坐在椅子上。)
師:三個人分別坐椅子的一邊,這個方法不錯。還有其他辦法嗎
師:三個好朋友的屁股不一定都要碰到椅子,但必須是坐下來的,有什么辦法呢
(教師提示幼兒一個接一個地疊坐,互相擁抱,在橫向空間不足的情況下,想辦法增加縱向空間,完成任務。)
3.嘗試6個人坐一張椅子。
4.嘗試數個十名幼兒坐一張椅子。
三、放松活動:繞場慢跑
中班班級方案篇4
在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慣例是父親在外工作,母親在家料理家務,教育孩子。在孩子們心目中父親的形象是威嚴的,與父親交流接觸的機會甚少,借父親節之際,通過活動,讓幼兒感受父愛,感恩父親,讓父親們充分展現出他們力量、溫柔、細膩的一面,滿足父親與孩子充分嬉戲的愿望。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6月的第三個星期天是父親節,理解爸爸的辛苦和工作。
2、了解父親的責任和工作。
3、通過一系列活動,體驗濃濃的親情,激發幼兒愛的情感。
活動主題
活動主題:父愛如山,感恩父親
活動時間、地點
時間:六月第三個星期日
地點:幼兒園操場、教室走廊
活動準備
1、活動音樂,眼罩,拔河繩
2、幼兒繪畫《我來畫爸爸》
3、老師布置畫展
活動流程
請主持人致辭
父親節的由來
幼兒表演環節
1、大班:幼兒配樂朗誦:
《父親》
父親,
是一座巍峨的高山,
用他那堅實偉岸的身軀將我擎起。
父親,
是一架登天的長梯,
用他的高度幫我攀登夢想之巔。
父親,
是一條淙淙流淌的河流,
用他畢生的血液灌注我茁壯成長。
父親,
是一棵青翠的白楊,
用他的綠蔭為我遮擋生命中的風雨。
2、中班:表演《感恩的心》
3、小班:演唱歌曲《我的好爸爸》
親子游戲
1、《小腳踩大腳》游戲規則:
寶寶的小腳踩在爸爸的腳上一起向前走,寶寶的腳不能落地,分組進行比賽最先到達終點者為勝。
2、《騎大馬》游戲規則:
寶寶騎在爸爸的脖子上分組進行比賽。
3、《蒙眼找寶寶》
用毛巾把家長的眼睛蒙住,幼兒站在家長的對面不能發出聲音,家長根據自己孩子的特征找到自己的寶寶。
4、《吃西瓜》規則:
一個西瓜切八等份,一份為一戶家庭,要求幼兒雙手拿西瓜,父親雙手放后背,用嘴吃西瓜,手不準碰,以快為先。
5、《力量爸爸》
考驗爸爸們的身體素質,父親抱幼兒,單腿站立。堅持時間最長者獲勝。
主持人總結
父親用厚實的臂膀支撐著整個家庭;父親用親情溫暖著孩子的心靈。在這個屬于父親們的日子里,讓我們大聲說出對父親的愛,祝愿:世上所有的父親們節日快樂!
參觀畫展
爸爸和幼兒一起參觀《我來畫爸爸》畫展
中班班級方案篇5
活動目標:
1、發揮想象用橡皮泥捏出四種形狀(圓形、方形、三角形和心形等)的太陽。
2、嘗試用拉長和捏扁等方法表現各種各樣的太陽光芒。
3、愿意用橡皮泥大膽的裝飾自己捏出的太陽。
活動重點:
發揮想象用橡皮泥捏出四種形狀(圓形、方形、三角形和心形等)的太陽。
活動難點:
嘗試用拉長和捏扁等方法表現各種各樣的太陽光芒。
活動準備:
手工區:橡皮泥、泥工板、幼兒用書
益智區:白色紙版、將制作好的紙版分為6塊進行拼圖。
活動過程:
一、教師出示幼兒用書,引導幼兒觀察圖片中太陽的不同造型和色彩。
教師:小朋友能說說太陽是什么樣的嗎?我們的書上也有太陽,我們一起來看看:書上的太陽是什么樣的?太陽周圍的光芒是什么樣的?像什么?小朋友們想象中的太陽是什么樣子的呢?
二、引導幼兒討論、探索不同造型的太陽的泥塑方法。
1、教師:圓圓的太陽怎么捏(先團圓再壓扁)三角形的太陽怎么捏?(先捏出三個角再壓扁)方形的太陽怎么捏?(先捏出四個角再壓扁)太陽的光芒用橡皮泥怎么表現呢?
2、教師請個別幼兒示范三角形、方形太陽的泥塑方法。
3、鼓勵幼兒大膽想象不同造型的太陽。
教師:這里還有各種顏色的橡皮泥,試一試,怎樣才能使你捏出的太陽更好看?
三、展示幼兒的作品,引導幼兒相互欣賞和交流。
教師:你捏的太陽是什么樣的?光芒像什么?你是用什么好辦法捏出來的呢?你是怎樣裝飾這個太陽的?
中班班級方案篇6
活動時間:
__年x月x日
活動地點:
本班活動室、操場
活動對象:
全體幼兒及部分家長、本班教師。
活動目標:
1、了解10月1號是國慶節,是全國人民共同的節日。
2、通過親子制作,感受國慶節歡快、愉悅的節日氣氛。
3、在做做、玩玩過程中感受節日氣氛,并能愉快地參加節日的環境創設中。
活動重難點:
家長是否能和孩子一起合作完成作品。
經驗準備:活動前幼兒對國慶節有初步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祖國61歲生日、國旗、國徽、國歌),收集有關國慶節的照片資料、熟悉國歌。
材料準備:
各種廢舊材料,如:紙盒、一次性紙盤、杯子、煙盒、易拉罐、礦泉水瓶、利是封、紙袋、報紙、廢舊卡片等(活動前一周收集材料收回班上,老師保管)。
每個幼兒一張小卡片,活動前三天(27日)發放回家寫好祝福的話語(要求:班級、幼兒姓名、愿望或祝福的話等)。
3、制作工具:雙面膠、膠棒、膠水、剪刀(家長自備)、油畫棒、水彩筆、水粉顏料(用一次性杯子分顏色裝好)等
一、活動過程:
二、幼兒入園、早餐
三、升旗
四、幼兒代表講話
五、家長代表講話
六、方園長致詞
七、早操
七、主持人講話
八、親子制作活動流程
1、要求:節約、幼兒不亂跑、剪刀的安全使用,制作時間的要求。
2、分組制作,提醒家長和幼兒一起合作,幼兒做一些簡單的粘貼、繪畫、涂色等工作。教師觀察指導。
3、班級制作完成后一起合影。
九、成果展現
1、粘貼好祝福卡片并將作品展示在操場繩子上。
2、幼兒與家長共同欣賞別人的作品,結束活動。
其他:
活動前一天準備好掛燈籠的繩。
活動當天將桌子擺放在走廊處,支持人說話結束后,由保育員將桌子、椅子擺放整齊。
事先收集的材料的管理,由本班教室用雜物箱裝好,按分組情況將物品平均分配,桌椅擺好后分組放好。
活動前領取皺紋紙、亮光紙等裝飾材料。
打印圖片
做好示范燈籠。
中班班級方案篇7
教學理論依據及實施策略:
探索、總結,從而掌握側面鉆的動作要領,進一步發展幼兒的身體素質。本活動改編自中班的教育活動《闖關》,原教材是利用“鉆山洞闖關”來練習側面鉆的動作。我對教材進行了創造性地使用,設計了集情境性與趣味性為一體的體育游戲。通過“小猴子本領大”的情境主線,綜合練習側面鉆、平衡、投擲等動作,讓幼兒自由。
主要運用了以下教學策略:
1、創設游戲情境,貫穿活動。針對中班幼兒的特點,突出游戲性,使幼兒置身于富有情境的游戲情節中,體驗打敗妖精的成功感,同時獲得新經驗。
2、幼兒自主探究,適度挑戰。根據不同能力的幼兒依次提供了三個不同的“盤絲洞”,鼓勵幼兒自主嘗試,適度挑戰,鞏固側面鉆的動作。
3、加大活動密度,綜合發展幼兒身體素質。原教材中只有側面鉆的動作練習,我們將平衡和投擲的動作也融入游戲中,既加大了運動量,又綜合發展幼兒的身體素質。
活動目標:
1、學習側面鉆的動作,掌握側面鉆的動作要領。(重難點)
2、能側面鉆過不同的障礙,綜合側面鉆和投擲的動作,增強動作的靈活性,發展幼兒的身體素質。
3、體驗側面鉆的樂趣和“打妖精”的成功感。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橡皮筋拉成的“水簾洞”、3組不同高度呼啦圈制成的“盤絲洞”、充氣“蜘蛛精”、沙袋若干、《西游記》音樂。
2、空間準備:
活動過程:
1、以“小猴子來操練”導入,進行熱身活動,引發幼兒興趣。
(1)教師扮“齊天大圣”,拔一根毫毛,把幼兒變成“小猴子”,進入游戲情境。
(2)隨《西游記》音樂做熱身活動,主要活動頭頸部、上肢、胸部、腰部和腿部,并重點練習伸腿,為側面鉆做鋪墊。
2、通過“小猴子學本領”,引導幼兒學習側面鉆的動作,掌握側面鉆的要領。(利用場地一)
(1)難點前置--練習“縮身術”,為學習側面鉆做準備。
提問:看誰的身體能縮到最小?(幼兒自主探究、嘗試)。
小結:低頭-彎腰-縮身,身體變小。
(2)自主探究過“水簾洞”,幼兒個別練習側面鉆。
要求:從水簾洞下鉆過,身體不碰到水簾子,手不能扶地。
幼兒分享鉆的經驗,并請個別能力強的幼兒示范。
教師與幼兒共同總結出側面鉆動作要領:“伸腿、低頭彎腰鉆過去、收腿”。
(3)鞏固練習側面鉆,進一步掌握動作要領。
教師示范動作。
幼兒自主練習動作。
3、組織游戲“小猴子打妖精”,幼兒綜合側身鉆、投擲等動作,體驗打妖精的成功感。(利用場地二)
(1)第一次游戲--“一打蜘蛛精”,熟悉玩法規則,鞏固平衡、側面鉆、投擲的動作。
教師講解玩法及規則:走過獨木橋,用新本領側面鉆過盤絲洞,舉起一塊石頭,狠狠地打向蜘蛛精,打完快速跑回。
(2)第二次游戲--“二打蜘蛛精”,縮小洞口,提高側身鉆的難度。
教師導語:蜘蛛精把洞口變小了,我們再去打它的時候,千萬別碰到洞口的蜘蛛絲。
(3)第三次游戲--“三打蜘蛛精”,再次縮小洞口,激發幼兒的挑戰欲望。
①教師導語:蜘蛛精又把洞口變得更小了,你們能進得去嗎?要注意什么?
②同時出示三個高度不同的洞口,請幼兒自主選擇,嘗試挑戰鉆過不同高度的洞口。
4、創設“小猴子去嬉水”情境,引導幼兒創造性地放松身體,感受游戲樂趣。
(1)隨音樂做胳膊、腰、腿等部位的放松動作。
(2)隨音樂模仿小猴子的動作離場。
中班班級方案篇8
活動目標
嘗試用手指點畫小蝌蚪,對手指點畫感興趣并大膽作畫。
活動準備
1.托兒已觀察過小蝌蚪。
2.一缸實物小蝌蚪。
3.黑色水粉顏料若干盤,抹布、圖畫紙、海綿若干。
活動過程
1.觀察魚缸里的小蝌蚪,說說形狀、顏色。
2.教師示范講解手指點畫的方法:用食指在浸有黑色顏料的海綿上輕輕蘸一下,按在紙上,再輕輕提起向后一拉。
3.托兒嘗試作畫。
4.教師指導,鼓勵托兒大膽作畫。提醒不把顏料弄到身上。
